茄子大棚春提早促进栽培 (彩图56), 是利用大棚内套小拱棚 加地膜设施, 达到提早定植、 提早上市的目的, 效益较好。 (1) 品种选择 选择抗寒性强、 耐弱光、 株型矮、 适宜密植的 极早熟或早熟品种。 (2) 培育壮苗 ① 苗床制作 培养土配方为: 新鲜园土, 腐熟猪粪渣, 炭化 谷壳各1/3, 拌和均匀。 营养土消毒, 用甲醛喷洒培养土, 用塑料 薄膜覆盖5天, 然后敞开透气一个星期。 ② 浸种催芽 用塑料大棚冷床育苗, 播种期可提早到先年10 月, 也可采用酿热加温大苗越冬, 播种前7天进行浸种催芽。 浸种 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。 温汤浸种, 即选用 55℃ 温水浸种, 并不断搅拌和保持水温 15 分钟, 然后转入 30℃ 的水中继续浸泡 8~10小时。 药剂浸种, 如防止茄子褐纹病, 可将种子先用20~ 30℃温水浸7~8小时, 再浸入甲醛的100倍溶液中, 20分钟后取 出, 密闭2~3小时后用清水洗干净。 或在温水中浸5~6小时后, 选用1%高锰酸钾液浸30分钟或10%抗菌剂 “401” 1000倍液浸 种30分钟, 然后用清水充分漂洗干净。 若是针对茄子黄萎病和枯 萎病, 可先将种子用常温水预浸1小时, 再用50%
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浸种6小时, 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。 催芽可在催芽箱中进行。 采用变温处理, 即每天在25~30℃ 条件下催芽16小时, 再在20℃条件下催芽8小时, 4~5天即可出 芽, 一般每隔8~12小时翻动一次, 清水洗净, 控干再催, 80%左 右种子露白即播。 ③ 苗床管理要点 a. 播种床管理 播种时要先打透底水, 再薄盖一层消毒过筛 73营养土, 然后播种, 每平方米苗床可播种20~25克。 播后再盖1~ 1.5厘米厚过筛消毒营养土, 然后塌地盖上地膜, 封大棚门。 从播 种到子叶微展的出苗期, 约需4~5天, 盖上地膜不要通风, 床温 控制在24~26℃。 70%出土时地膜起拱。 从子叶微展到第一片真叶破心, 约需7天, 应降温控湿。 白天 气温不宜超过25℃, 地温白天18~20℃, 夜间14~16℃。 适当通 风降湿, 控制浇水, 使床土露白。 注意猝倒病的防治, 发现猝倒, 应立即连土拔除, 并喷25%
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%
百菌清可湿 性粉剂600倍液, 控制病害蔓延。 从破心期到第4片真叶期, 床温应控制在16~23℃ 之间, 遇 晴天应尽可能多通风见光, 加强光照。 床土尚未露白时及时浇水, 保持床土半干半湿。 若床土养分不够, 可结合喷水追0.1%的复合 肥营养液1~2次。 分苗前应注意对秧苗进行适当锻炼。 b. 分苗 播种后30~40天, 当幼苗有3~4片真叶时, 选晴 天用10厘米×10厘米的营养钵分苗。 栽植不宜过深, 以平根颈为 度。 分苗后速浇定根水。 c. 分苗床管理 在缓苗期的4~6天, 加强覆盖, 一般不通 风, 保持白天气温30℃、 夜间20℃, 地温18~20℃; 进入旺盛生 长期, 应控温, 白天气温 25℃, 夜间 15~16℃, 白天地温 16~ 17℃, 夜间不低于13℃, 晴天尽可能多通风见光, 如遇连续阴雨 天可采取人工补光, 一般视天气情况每隔2~3天喷水一次, 不使 床土 “露白”, 每次浇水不宜过多, 发现秧苗有缺肥症状, 可结合 浇水喷0.2%的
复合肥营养液2~3次。 为防止床土板结, 要适时 松土。 定植前一个星期, 应对秧苗进行锻炼, 白天降至20℃, 夜 间13~15℃, 控制浇水和加大通风量。 (3) 及时定植 ① 整土施肥 大棚应在冬季来临前及时整修, 并在定植前一 个月左右抢晴天扣棚膜, 以提高棚温。 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深翻30 厘米左右。 定植前10 天左右作畦, 宜作高畦, 畦面要呈龟背形,
基肥结合整地施入。 一般每亩施腐熟堆肥5000千克、
复合肥80千 74克、 优质饼肥60千克, 2/3翻土时铺施, 1/3在作畦后施入定植沟 中。 有条件的可在定植沟底纵向铺设功率为800瓦的电加温线, 每 行定植沟中铺设一根线。 覆盖地膜前一定要将畦面整平。 ② 定植 定植期可在2月中下旬, 应选择 “冷尾暖头” 的晴 天进行定植。 采取宽行密植栽培, 即在宽1.5米包沟的畦上栽两 行, 株行距 (30~33) 厘米×70厘米, 每亩定植3000株左右。 定 植前一天要对苗床浇一次水, 定植深度应与秧苗的子叶下平齐为 宜, 若在地膜上面定植, 破孔应尽可能小, 定苗后要将孔封严, 浇 适量定根水, 定根水中可掺少量稀薄粪水。 (4) 田间管理 ① 温湿度管理 秧苗定植后有5~7天的缓苗期, 基本上不要 通风, 控制棚内气温在24~25℃, 地温20℃左右, 如遇阴雨天气, 应连续进行根际土壤加温。 缓苗后, 棚温超过25℃时应及时通风, 使棚内最高气温不要超过28~30℃, 地温以15~20℃ 为宜。 生长 前期, 当遇低温寒潮天气时, 可适当间隔地进行根际土壤加温, 或 采取覆盖草帘等多层覆盖措施保温。 进入采收期后, 气温逐渐升 高, 要加大通风量和加强光照。 当夜间最低气温高于15℃ 时, 应 采取夜间大通风。 进入6月份, 为避免35℃ 以上高气温危害, 可 撤除棚膜转入露地栽培。 ② 水肥管理 定植缓苗后, 应结合浇水施一次稀薄的粪肥或
复合肥, 进入结果期后, 在门茄开始膨大时可追施较浓的粪肥或复 合肥; 结果盛期, 应每隔10天左右追肥一次, 每亩每次施用复合 肥10~15千克或稀薄粪肥1500~2000千克, 追肥应在前批果已经 采收, 下批果正在迅速膨大时进行。 设施栽培还可用0.2%磷酸二 氢钾和0.1%
尿素的混合液进行叶面追肥。 在水分管理上, 要保持80%的土壤相对湿度, 尤其在结果盛 期, 在每层果实发育的始期、 盛长期以及采收前几天, 都要及时浇 水, 每一层果实发育的前、 中、 后期, 应掌握 “少、 多、 少” 的浇 水原则。 每层果的第一次浇水最好与追肥结合进行。 每次的浇水量 要根据当时的植株长势及天气状况灵活掌握, 浇水量随着植株的生 75长发育进程逐渐增加。 ③ 整枝摘叶 采取 “自然开心整枝法”, 即每层分枝保留对叉 的斜向生长或水平生长的两个对称枝条, 对其余枝条尤其是垂直向 上的枝条一律抹除。 摘枝时期是在 “门茄” 坐稳后将以下所发生的 腋芽全部摘除, 在 “对茄” 和 “四母茄” 开花后又分别将其下部的 腋芽摘除, “四母茄” 以上除了及时摘除腋芽, 还要及时打顶摘心, 保证每个单株收获5~7个果实。 整枝时, 可摘除一部分下部叶片, 适度摘叶可减少落花, 减少 果实腐烂, 促进果实着色。 为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 可摘除一部分衰 老的枯黄叶或光合作用很弱的叶片。 摘叶的方法是: 当 “对茄” 直 径长到3~4厘米时, 摘除 “门茄” 下部的老叶, 当 “四母茄” 直 径长到3~4厘米时, 又摘除 “对茄” 下部的老叶, 以后一般不再 摘叶。 ④ 中耕培土 采用地膜覆盖的, 到了5月下旬~6月上旬, 应 揭除地膜进行一次中耕培土, 中耕时, 为不损坏电加温线, 株间只 能轻轻松动土表面, 行间的中耕则要掌握前期深、 中后期浅的原 则, 前期可深中耕达7厘米, 中后期宜浅中耕3厘米左右, 中后期 的中耕要与培土结合进行。 ⑤ 防止落花落果 当气温在15℃ 以下, 光照弱、 土壤干燥、 营养不良及花器构造有缺陷时, 就会引起落花落果, 生长早期的落 花, 可以用2,4-滴和对氯苯氧乙酸钠等生长激素来防止。 如处理 花器, 处理适宜时期是在花蕾肥大、 下垂, 花瓣尖刚显示紫色到开 花的第二天之间。 对花器处理可分别采用喷雾器逐朵喷雾、 药液沾 花和用毛笔涂抹果梗三种方法。 花器处理的浓度: 2,4-滴20~30 毫克/千克; 对氯苯氧乙酸钠25~40毫克/千克, 温度高时浓度低, 温度低时浓度高。 处理时, 应严格掌握浓度和喷雾量, 避开高温时 喷药, 喷药时不要喷向树冠上部, 第二次应在第一次喷药后3~4 天进行, 以后的间隔时间以7~10天为标准, 注意不要重复喷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