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10-10 23:43 作者:李先生
植物虽然不会说话,但是它缺乏什么养分是有反应的,作物的反应也就是进行田间判断的依据。作物营养缺素症是作物体内营养不良的外部表现。因此,通过对作物进行形态诊断,了解作物的营养状况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。生产上如能及时施用含所缺元素的肥料,一般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,产量损失也可以大大减轻。那么诊断缺素症的步骤是:
步:先要看发生变化的部位,一般来说,作物缺乏大量营养元素时,往往从下部的老叶先表现出缺素症状,而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时,则症状早出现在作物上部新生叶片上。症状出现的部位是识缺素症的主要依据。
第二步:要看植物变化后的特征。例如,叶片大小、叶色以及是否出现畸形等。例如小麦缺氮的叶片普遍出现黄化,叶片变小,叶肉薄,植株矮小;玉米缺钾叶片边缘呈枯黄色,似乎是被火烧焦了一样。如果是缺乏某种微量元素,那就会因不同作物而有特殊的表现。例如,玉米缺锌,幼苗呈白苗。
特别指出的是,天旱无雨时,植株的叶片也会发黄,干枯,但它不仅仅是下部叶片发黄,而是植株的所有叶片都有变化,只是下部叶片更严重一些,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要误诊为缺素,或是遭受病虫害时也会在叶子上留下一些点,但不会是从下部叶开始。
特别提示:
(1)作物营养缺乏症是作物体内营养不良的外部表现。
(2)作物出现生理病害时,一定要根据缺乏症状缺氮缺什么营养元素,然后及时对症施肥。
(3)大量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首先出现在植株下部老叶上,而微量营养元素缺素症多发生在植株上部新叶。
识别出作物的缺素症,及时对补救植物!
从作物营养的角度来考虑,当土壤中某种养分供应不足时,往往会导致作物体内一系列物质代谢和运转发生障碍,从而在植物形态上表现出某些专一性的特殊症状,这就叫植物营养缺素症。首先,主要应观察发生变化的部位。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不同,在体内转移的能力也不同。因此缺乏不同营养元素在发病部位上往往会有差异。千万不能一见作物叶子发黄就认为是缺氮。作物叶子发黄可能是缺氮,也可能是缺铁造成的,不能一概而论,关键看症状出现在什么部位上。
作物在缺乏氮磷钾时,由于它们在作物体内流动性大,可从下部老叶向新叶中转移,以保证新生叶的生长,因而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老叶上。这种能从衰老叶片中转移养分的现象称为养分的再利用。然而,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大多是和某些酶结合在一起成为酶的组成成分,是不能移动的。在作物缺乏微量元素时,它们就不能从老叶中向新叶转移,因此缺乏微量营养元素大多发生在新生的叶片上。这就是在两者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。
其次,作物的缺素症状是其体内营养失调的外部反映。根据作物出现缺素症的部位和特征,通过对田间作物进行形态诊断,可以确定作物缺乏哪种营养元素,并以此作为科学施肥的依据。根据上面讲的道理,可以判断:下部老叶子发黄的是缺乏大量营养元素——氮,而上部新叶发黄的就是缺乏微量营养元素——铁。但也可能是缺硫。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,就需要学习和掌握区分的知识,也要积累生产经验。现有一些帮助识别作物缺素症的图谱,它对提高判别能力也很有帮助。
严格区分病害的类型十分重要。如因缺乏养分引起的生理病害,应通过合理施肥来解决,而对于病菌传染的病原性病害,则应喷洒农药才能防治,二者不能混为一谈,否则把生理性病害误认为病原性病害就会滥用农药,污染坏境。
在作物发生量不正常的生长或出现病症的时候,要进行纵的即历史的,横的即地域的调查,排除大量的不可能因素,把“可能性”尽量缩小到某一特定的原因上,然后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试验,以求得正确的结论。微量元素缺素症很容易与大、中量元素缺素症和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真正病害相混淆,更应认真排除。而对这些可能性的排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。调查的内容包括:
1、发病历史和土壤类型。大面积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应不足。因此,缺素症经常在固定区域、固定土类上发生。由于不同土类微量元素含量不同,因此,发病情况在不同的土类上有着明显差异,而且有随化肥用量增加而加重的趋势。例如酸性土壤容易缺钼,而碱性土壤容易缺锌、硼、锰、铜、铁等。沙土缺素症比粘土严重;薄土干旱时比厚土湿润时严重;两季田缺锰比一季田严重。
因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地域分布上与缺素症有明显的不同。真正病害的发病土类界线不很明显,有的病害发生虽有一定区域性,但多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。气温越高,土壤越潮湿真正病害的发病就越重,而缺素症则是在气温回升时病症往往减缓。真正病害多发生在好田好土上,而缺素病多发生在瘦田瘦土上。
对发病土类的调查很可能排除另一些发病因素:如石灰性土壤上不可能缺钙、缺镁;酸性土壤和水田不但不可能发生缺铁,而相反甚至可能发生铝、铁、锰的毒害;含钾丰富的土壤不可能发生严重缺钾……等。
水稻所提出的不同土壤水稻可能发生的营养失调症。该表指出:在碱性高钙的土壤上水稻容易产生缺钾、缺磷、缺锌的营养失调症。我省土壤,特别是紫色丘陵区的稻田,多数是pH值高、含钙量高、而钾并不低的土壤,有机质或低或高。这种土壤上的水稻容易产生缺磷或缺锌。只少数地区可能产生缺钾的失调症。而在磷肥保证供应的地区,则缺磷将变得更不可能。这样剩下的可能就是缺锌了。在局部矿山附近则有可能发生铁毒害的情况。
2、施肥和栽培情况。施肥情况的调查可排除大、中量元素的缺乏症。如果施用了氮、磷、钾肥,当然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缺素症。长期施用过磷酸钙或水稻前作施用了大量磷肥,在水稻上也不可能发生缺磷;施用了过磷酸钾或硫酸铵的不可能发生缺硫;施用了钙、镁、磷肥的不会发生缺钙、缺镁。相反,长期大量施用氮、磷肥还可能导致或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。尿素与种子接触有时要造成幼苗白化萎缩。浓度过大的根外追肥常常会在叶面造成灼伤痕。
一般情况下,栽培措施带来的作物生长不正常总是局部的、个别的。如整地不良、播种过深、过浅或不匀。栽插质量差等带来的出苗不齐、不壮,深插造成的返青迟……等等,但这些情况总是零星分布,而与某些农活质量差的人的作业区一致,即总有人为痕迹。施肥、喷药造成的危害,药害总是总该项农活进行后不久出现,叶面有灼伤痕,而且能找到当事人详细询问予以验证。增加而加重的趋势。例如酸性土壤容易缺钼,而碱性土壤容易缺锌、硼、锰、铜、铁等;沙土缺素症比粘土严重;薄土干早时比厚土湿润时严重;两季田缺锰比一季田严重。
声明: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,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,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,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感谢合作。
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。